close

  
  廣州粵劇院今年“春班”已簽約60多台演出 羊城晚報記中古萬利多者 鄭迅攝
  羊城晚報情趣用品記者 夏楊
  “18歲以下的年輕人喜歡粵劇的只有13%!”隨著文化的多元化,進劇場看粵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。因此近年來“粵劇失去了觀眾”、“粵劇衰落了”等聲音從未止息。去年底一代粵劇大師紅線女猝然離世,粵劇界又失去了扛大中古萬利多旗的人物,“粵劇衰落”的嘆息聲再次響起。“南國紅豆”的未來在哪裡?廣東省“兩會”上,不少代表和委員在探討這個話題。
  年輕支票借款人對粵劇不知不愛
  15日廣東省政協會議“搶麥”發言會上,紅線女之子馬鼎盛在現場政協委員中做調查,他讓一年內看過粵劇的舉手,結果舉起的手稀稀拉拉。“粵劇現在褐藻醣膠副作用面臨著危機。”他沉重地說。
  其實網上也有人做粵劇發展調查,結果顯示,喜歡的人以60歲以上的人為主,占75%;18歲以下的人只有13%。對19部粵劇名曲的調查中,《帝女花》、《關漢卿》、《胡不歸》、《牡丹亭》和《白蛇傳》等,有65%以上被訪問者表示欣賞過,其他名曲83%的被訪者只聽過名字,真正欣賞過的卻不多。
  在關於粵劇名伶的調查中,對紅線女、馬師曾、薛覺先等表演大師,97%的被訪者表示知道,其他則不到50%的認知率。調查顯示,公眾認知的粵劇名伶寥寥可數,大部分的影響還只在行內。
  基層群眾對粵劇甚渴求
  說粵劇已失去觀眾,這顯然也不符合實際。粵劇名家、全國人大代表倪惠英就不認同。去年底她去吳川參加粵劇藝術節,基層群眾對粵劇的渴求令她很感慨。僅僅有200萬人口的吳川,春節前後的粵劇“訂單”就達1800多場次,當時還有800多場在洽談!她感慨,“幾乎是村村都要演粵劇!”
  同時,私夥局在廣東粵語區域的盛行也表明,粵劇的生命力很強,有穩固的群眾基礎。但她也坦承目前面臨危機。“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疏遠、隔閡,沒有年輕觀眾,就會擔憂未來,就會被邊緣化!”
  曾有人做過統計,在廣州,粵劇的鐵桿戲迷只有兩三千人!“粵劇要贏得未來,培養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很關鍵!”對此,倪惠英曾不遺餘力地推動大學生進劇場活動。而全國政協委員周和平則指出,粵劇要進國民教育體系,要進中小學!
  粵劇雖然生存尚無憂慮,但發展確實面臨困境,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康保成教授明確地說,不要奢望粵劇能重回萬人空巷的黃金時代了,畢竟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很多,戲曲只是其中一種罷了!
  時尚化才能擺脫被邊緣
  劇作家陳京松認為,粵劇要發展必須改革創新,在創作方面兩條腿走路:一是應有原汁原味的保留劇目;一是應大膽改革,嘗試具有探索性的劇目,即有新觀念、新題材,敢於冒險。而在演出方面,要有新創意以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。
  粵劇要發展,必須打造出精品名劇,這是粵劇界的共識,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也直言,粵劇精品近10年出得少,主要因為老一輩編劇家退休了,年輕編劇跟不上。粵劇要吸引年輕觀眾,關鍵要在時代感、節奏、包裝和劇本等方面跟上時代步伐,創作出更適合年輕人觀看的劇目。首部打著“都市粵劇”旗號的時尚唯美粵劇《花月影》在2006年突破500萬元票房就是個很好的例證。
  近些年粵劇也一直在努力創新尋求突破。紅線女晚年把《刁蠻公主憨駙馬》改編成粵劇動畫片,就是一種大膽嘗試。“紅老師剛去世,我們的新編劇目《鴛鴦劍》就首演了。”廣東省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餘勇說,為了吸引年輕觀眾,他們在劇中添加了很多新元素。
  “粵劇要發展必須不斷改革創新,必須時尚起來!”倪惠英說,失去了年輕人,粵劇就沒有未來!
  要心懷觀眾主動走向觀眾
  近些年探討粵劇發展困局時,一直有些聲音認為不是城市觀眾放棄了粵劇,而是粵劇冷落了觀眾。這麼說也有根據,目前城市中粵劇演出成了一種高雅藝術,票價動則幾百元,普通百姓難免有“欣賞不起”的感慨,而粵劇也便有了“曲高和寡”的慘淡境況。
  而現代化劇院租金高、現代科技手段耗資大等成本問題也是劇團演出的苦衷。怎樣才能化解這一矛盾?香港資深粵劇研究者葉世雄在其文《粵劇改革的矛盾》中提到香港的做法值得借鑒。
  葉世雄說,粵劇能在香港延續,是因為成本低,而維持低成本的竅門在於運用戲曲“以人為本”的特色,佈景、道具、戲服、音樂、劇本等大量循環再用,觀眾為欣賞老倌演出某劇目購票入場,舞臺裝置簡樸點也能接受。而與此同時吸收社會資金,承擔粵劇發展使命,創新推出新劇目。“戲曲藝術不能完全作為企業來經營管理,少數代表劇種最高表演水平的劇團要打造精品,提升劇種活力!”  (原標題:代表委員熱議如何傳承粵劇 18歲以下觀眾僅13%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fh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